AI硬件:卷技术还是卷市场?
AI眼镜、AI问答机、AI玩具、AI挂件、AI独立终端等新兴品类的出现,为在技术竞争中日益吃力的大模型厂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2025年初,在AI大模型和AI应用热潮之后,消费级AI硬件开始受到市场和资本的关注。AI正在改变消费电子产品的外延和形态,目前至少有117家公司进入AI硬件领域。这些产品主要集中在眼镜、耳机、教育、陪伴、助理和健康六大领域,其中超过7成是中国公司。
全球大部分巨头对消费级AI硬件持谨慎态度,除Mate与雷朋引领AI眼镜潮流外,国内仅有字节和阿里进行了初步尝试。小米、三星、谷歌等企业倾向于用AI赋能原有产品。百度计划在今年推出小度眼镜,而亚马逊和腾讯则分别专注于AI芯片和云服务、以及混元大模型生态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这117家AI硬件公司中,约30%是成立5年以内的初创公司,其中8成是中国企业。Limitless的AI Pendant挂件、Plaud.AI的AI录音设备Plaud Note、跃然创新的AI玩具BubblePal和超级爸爸的AI问答机小窗等产品销量迅速破万,显示出AI硬件初创公司的巨大潜力。
目前市场上的130款产品可细分为AI问答机、AI学习机、语言练习机、AI机器人、AI玩具、AI挂件、AI独立终端、AI录音笔、AI/AR眼镜、AI耳机、AI戒指和AI手表等13个子类。其中,AI眼镜、AI问答机、AI玩具、AI挂件、AI独立终端等新品类吸引了大量初创公司,其余品类则以大厂为主,产品形态多为现有智能产品的AI功能升级。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广深团队也在积极布局AI硬件,但由于AI硬件涉及大模型token费用结算,与传统硬件消费品有很大区别,这对习惯快进快出的广深模式造成了一定障碍。消费级AI硬件的浪潮才刚刚开始。
消费级AI硬件的三条技术路线
目前,AI硬件有三种技术路线:一是直接调用云端大模型API;二是自身算力较强,借助侧端大模型提供服务;三是依靠手机,由手机上的侧端大模型输出服务。例如,AR眼镜因需要视觉渲染,普遍采用侧端模型,而Ray-Ban Meta引领的AI眼镜则主要通过蓝牙连接手机获取大模型服务,虽然产品形态和AI服务类似,但终端售价差异巨大。
近期市场热门的新兴子品类大多选择直接调用云端大模型API,尤其在语音和对话场景下,体验和成本都能满足市场需求。虽然未来可能需要更多算力,但早早上市的侧端大模型AI pin却遭遇市场遇冷。这意味着,大量提供侧端大模型算力的芯片厂商暂时没有红利可吃。但从长远来看,随着AI Agent服务能力的提升及大模型多模态服务成本的下降,侧端大模型的AI硬件价值将更加凸显。
此外,耳机、戒指等对重量有严格要求的产品,将长期依赖手机上的侧端大模型提供服务,未来或有更多类似的新形态产品依附于手机AI生态。
AI硬件能否孕育出新的巨头?
在117家AI硬件公司中,成立5年以内的初创公司有36家,其中专注AI眼镜的有10家,耳机4家,教育6家,陪伴10家,助理6家,健康0家。巨头越多的领域,AI硬件初创公司就越少。初创公司在选择赛道时都保持谨慎态度,避开手机巨头已占领的领域。例如,Limitless的AI Pendant挂件、Plaud.AI的AI录音设备Plaud Note、跃然创新的AI玩具BubblePal和超级爸爸的AI问答机小窗等产品,都是全新的品类,与现有市场品类没有直接竞争。其中,Plaud Note 更是通过满足苹果手机录音需求来打开市场。
这些公司如果能快速提升销量,则有机会借助AI成为新一代硬件品牌。但由于AI硬件的供应链主要在手机巨头手中,初创公司在成本和销售渠道上都不占优势,产品服务越标准化,越容易遭到手机厂商的狙击。但凭借AI的独特魅力,这些初创公司未来有可能成长为垂直领域的小巨头。
大模型之战的硬件搅局者
在这117家AI硬件公司中,仅有Mate、谷歌、字节、阿里、百度、科大讯飞等巨头拥有自己的大模型服务,其余大部分公司并没有真正原创的大模型。随着这些“搅局者”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可能会对大模型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据了解,字节旗下的豆包、亚马逊等公司已经频繁与大量硬件公司接触,尽管这些消费级AI硬件目前的用户量不大,但C端用户的使用时长和活跃数据表现优异。
目前全球AI基座大模型市场竞争激烈,新的AI大模型不断涌现。当这些公司还在探索商业化变现时,新的竞争者又会突然出现。例如,中国的DeepSeek O1 在代码基准测试LiveCodeBench中名列前茅,表现堪比OpenAI o1的中档推理设置。而在2024年7月DeepSeek V3上线前,这家公司在业界的知名度还并不高。
卷技术还是卷市场?这已成为所有大模型公司及其背后资本方必须面对的选择。而AI眼镜、AI问答机、AI玩具、AI挂件、AI独立终端等新兴品类的出现,或将为在技术竞争中日益吃力的大模型厂商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一些AI大模型公司很早就开始选择行业市场,例如王小川掌管的百川智能选择在医疗领域进行垂直发展,但这些行业大模型并没有催生出新的AI硬件,更多是被整合进传统行业的服务商中进行变现。
广深地区的许多智能硬件团队也注意到了AI硬件的机遇,但AI硬件涉及后期用户使用大模型的token费用结算,与传统的硬件消费品差异较大,这对习惯快进快出的广深模式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一些从业者希望能够与大模型厂商达成类似于天猫与白牌电视盒的合作模式,即硬件厂商赚取硬件利润,将用户导向大模型厂商,由大模型厂商免费提供AI服务。但当基础AI服务免费后,大模型厂商又该如何从用户身上赚取更多利润呢?
2025年的消费级AI硬件市场才刚刚起步,大厂是否会继续观望?初创公司能否成功崛起?未来是否会有新的AI硬件形态出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AI行业最新资讯新闻信息请关注AI人工智能网站--AITOP100平台--AI资讯专区:https://www.aitop100.cn/infomatio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