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后真相”时代:情感驱动的虚假信息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后真相”时代,在这个时代,情感往往超越事实本身,成为人们做出判断的关键因素。这种现象为AI合成的虚假新闻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冲击力强的内容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未经冷静思考的情况下做出反应。
AI假新闻:眼泪与流量的收割机
最近,人们又一次被AI生成的虚假新闻蒙蔽了双眼。1月7日,西藏日喀则发生地震后,一段被压在废墟下的儿童视频迅速传播开来。视频中,一个头戴彩色帽子的小孩满身灰尘,令人揪心。许多网友纷纷转发,祈祷孩子平安。然而,这段视频实际上早在去年11月就已出现,且创作者声明是AI生成,并非真实地震场景。
这种将AI视频与不相干事件拼接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例是,洛杉矶发生山火时,一段“好莱坞”标志被山火吞噬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经核实,该视频同样是AI合成,并非真实事件。这些虚假内容借助人们对灾难的同情心,轻易获取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
近年来,AI伪造新闻的现象愈演愈烈。“甘肃火车撞人致9死”、“五角大楼爆炸”等虚假消息层出不穷,这些假新闻往往集中在社会矛盾、国际局势等敏感话题。人们在面对这些冲击性内容时,往往被情绪裹挟,忽略了对真实性的基本追问。
“后真相”:情感凌驾于事实
“后真相”时代,情感和态度对舆论的影响远大于事实本身。人们在愤怒、震惊或悲伤时,往往难以保持理性思考。例如,AI生成的废墟儿童有六根手指,“好莱坞”标志多了一个“O”,这些明显错误都未引起人们的警觉。这表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容易被情感驱动,而忽略对事实的辨别。
谁在制造AI假新闻?
AI技术降低了虚假新闻的制造门槛,甚至只需要初中学历,就能利用AI工具快速生成虚假视频。一个浙江绍兴的案例显示,犯罪团伙利用ChatGPT自动生成脚本和视频素材,一分钟即可制作出带有音乐和字幕的虚假视频,并通过视频号发布牟利。“有阅读量就有收益”是他们制造假新闻的根本动机。
此外,一些软件可以从热点新闻中抓取内容,再通过同义词替换、段落重组等方式,自动生成大量文章,发布在各个自媒体平台。这些文章依靠用户的关注度获取平台奖励,形成了虚假信息的产业链。因此,AI假新闻的牟利方式是“降本增效”,这使得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真相与速度的博弈
验证新闻的真实性需要事实核查,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然而,AI假新闻的生成只需简单指令,几秒钟即可完成。这种速度上的差异使得假新闻更容易抢占公众的注意力。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也存在差异。长辈们由于成长环境原因,往往对媒体信息深信不疑,更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受害者。
我们的情感,是否也被预制?
在AI可以轻易制造逼真内容的时代,人们的感动和震撼常常被预制的虚假信息占据。如同哲学家本雅明所言,不断复制的“震惊”会沦为大众寻求刺激的消遣。AI能够根据人类的喜好和传播规律,快速生成“定制化”的虚假信息,从而精准操控观众的情绪。这种预制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我们真挚的情感和悲悯之心。
如果我们所见所闻的触动都来自于虚假内容,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真的有人需要帮助。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因为无法分辨真假而逐渐变得麻木和冷漠。这或许才是AI合成虚假新闻最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需要警惕,不要被AI预制的情感所操控,要理性辨别信息,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资料
[1] 中国新闻网.绍兴警方侦破利用ChatGPT技术团伙制作虚假视频案
[2] 极目新闻.用AI伪造“新闻”牟利日产19万篇,一批造谣者被抓
更多AI行业最新资讯新闻信息请关注AI人工智能网站--AITOP100平台--AI资讯专区:https://www.aitop100.cn/infomatio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