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泰迪熊成为现实:AI陪伴玩具的崛起
当电影《泰迪熊》中的场景不再是虚构,一只会说话、能互动、甚至感知主人情绪的毛绒玩具,正逐渐走进现实。AI陪伴玩具以其独特的魅力,正悄然取代传统玩具,成为大人和小孩的新宠。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流量密码”。品牌纷纷为自家产品贴上AI标签,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玩具行业也不例外,众多企业纷纷布局AI陪伴玩具领域。这其中,既有奥飞娱乐、实丰文化等传统玩具制造商,也有字节跳动、特斯拉、FoloToy等科技巨头。它们在产品开发、IP积累、自研大模型等方面各具优势,并不断推出新品。
从日本GROOVE X的家庭陪伴机器人LOVOT,到初创企业跃然创新(Haivivi)的AIGC玩具挂件BubblePal,再到卡西欧与Vanguard Industries合作开发的AI宠物Moflin,以及字节跳动基于豆包大模型打造的AI陪伴玩偶显眼包、特斯拉的机器人玩具Tesla Bot Action Figure等,这些形态各异的AI陪伴玩具一经推出,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官方售价449元的BubblePal,开售首月GMV就突破400万;特斯拉的Tesla Bot Action Figure官方售价40美元,在官方商店上线不到24小时就被抢购一空,二手市场价格甚至飙升至1300美元。
这些爆款效应让人们意识到,相较于手机、电脑、耳机等传统硬件,看似不起眼的玩具或许才是AI to C赛道中最具潜力的方向。共研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球AI玩具市场预计将从2022年的约87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351.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6%。市场前景广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
然而,AI赛道上折戟的前辈不计其数,这让人不禁质疑:AI陪伴玩具真的能成功吗?
AI陪伴玩具有哪些形态?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产品本身。目前,市面上的AI陪伴玩具种类繁多,叫法不一。从产品形态来看,主流AI陪伴玩具主要分为“玩偶/毛绒玩具”、“智能硬件”、“机器人”三大类。
注:仅统计主要公司情况
这些玩具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核心功能基本一致,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AI陪伴玩具通过拟人、拟动物和拟IP的方式,与用户进行视/听/触多维度交互。
价格方面,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巨大。从10元就能入手的AI智能硬件,到3万元的AI机器人,价格跨度很大。这不仅反映了产品技术成本的差异,更体现了玩具行业因IP受欢迎程度而产生溢价的传统,导致AI陪伴玩具的定价与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钩。
从功能角度划分,AI陪伴玩具主要有三种发展路线:
第一种主打娱乐。此类产品通过视觉、声音传感器和AI技术,能够识别用户动作、情绪,并长期学习做出反应,旨在为用户提供娱乐和情感陪伴价值。例如,卡西欧的AI宠物Moflin、萌友智能的AI机器宠物Ropet、跃然创新的AIGC玩具挂件BubblePal等。它们能够聊天,并能根据与用户的互动,像真实生物一样表达愤怒、悲伤、快乐等情绪。
第二种是教育方向。这类产品在互动基础上融入了语言、数学、编程等知识,通过语音、图像和触觉反馈,提升儿童的学习体验和知识吸收效率。火火兔的AI早教机器人和实丰文化的AI魔法星就属于这一类,它们通常提供AI故事共创、定制父母声音讲故事、AI全场景问答和连续对话等功能。
第三种是健康方向。这里的健康不仅包括运动激励和健康数据检测,还涵盖对自闭症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陪伴关怀。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研发的表情陪伴机器人,以及软银的人形机器人NAO,都旨在帮助自闭症患儿识别情绪。
目前,娱乐和教育是AI陪伴玩具的主流方向,而健康类产品则较为小众。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教育类产品往往会加入娱乐陪伴功能。
毛绒玩具形式的Moflin 图源 / Vanguard Industries
硬件形式的BubblePal(注意,是挂件,而不是小熊)图源 / 跃然创新
机器人形式的Tesla Bot Action Figure 图源 / 特斯拉商城
套壳还是创新?AI玩具的本质
在AI陪伴玩具兴起之前,众多企业已在手机、智能手表等硬件上进行了AI化改造。这些硬件的AI功能大同小异,基本都是通过调用大模型API与用户互动。AI陪伴玩具亦是如此,其硬件部分通常包括芯片、传感器、扬声器、麦克风、电池等;软件部分则涵盖语音识别技术、AI大模型等。AI陪伴玩具的核心是其机芯,它让玩具拥有了“灵魂”。借助机芯,AI玩具能够通过TTS技术实现高度拟人化的互动。
AI陪伴玩具的技术路线也有所不同。一些玩具公司选择接入第三方大模型,特别是那些拥有知名IP的公司。例如,奥飞娱乐的喜羊羊超能铃铛娃娃,就结合了“喜羊羊”形象和小冰大语言模型。另一些公司则专注于提供硬件,通过“复活”旧玩具来进入市场。比如,跃然创新的BubblePal就是将AI功能附加在普通玩偶身上。还有一些公司,如FoloToy,既销售成品玩具,也销售“AI机芯”,让用户能DIY自己的AI玩具。
虽然AI陪伴玩具与搭载大模型的智能音箱等设备在功能和底层技术上较为相似,但其优势在于载体。玩偶、宠物和知名IP的形式使其互动体验和反馈更具感官优势,尤其在儿童群体中。AI玩具能够替代部分家长的陪伴,但同时也引发了家长对亲子关系被淡化的担忧。家长对AI陪伴玩具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安全、互动、增强亲子关系等方面。而对于成年人和适老人群来说,对AI陪伴玩具的期待还包括更为复杂的情感支持。例如,AI机器宠物Ropet通过模拟生命体特征,并根据用户情绪做出反应,试图提供更深层次的情感陪伴。
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垂直领域的小模型训练,支持更复杂的多模态感知。跃然创新高管也曾介绍,BubblePal产品主要通过通用大模型+垂直小模型的结构来实现对话功能。一位消费者表示,AI陪伴玩具只有在智能化和个性化方面足够出色,才能真正吸引他们购买。这无疑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百亿赛道下的挑战与机遇
行业普遍看好AI陪伴玩具的未来发展。无论是庞大的全球玩具市场,还是毛绒玩具需求的全年龄段扩散,都预示着这个市场规模百亿起步的新赛道具有巨大潜力。
然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壁垒。
在技术方面,AI陪伴玩具的核心在于背后的AI大模型。当赛道日趋拥挤,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围绕大模型展开。无论是选择自研还是第三方大模型,都需要进行垂直领域的训练,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随着硬件形态的变化,AI陪伴玩具可能需要采用纯端侧、纯云侧或混合大模型方案,企业需要平衡算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同时,优质的数据积累也至关重要。AI陪伴玩具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对话、情绪、表情、肢体语言和语义理解等数据,这需要专业团队进行筛选、清洗和标注。 此外,如何保证玩具能够真正理解和回应用户情感,也需要多模态情绪能力和记忆架构的支持。 另外,大模型可能出现“幻觉”,生成不实信息,对用户产生误导,这也需要引起重视。
在商业模式方面,AI陪伴玩具的成本主要集中在AI方案上,长期支付大模型调用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此,部分企业推出了订阅服务模式,如FoloToy和跃然创新,收取每年99元的订阅费。但这种按年付费的模式,对用户而言仍是一个新的概念。此外,企业还可以将成熟的AI解决方案出售给其他玩具公司,但这可能会增加潜在的竞争对手。
除了技术和商业模式,AI陪伴玩具还面临隐私保护的挑战。用户在与玩具互动的过程中,语音、表情、爱好甚至居住环境等都可能被收集和处理,这引发了人们对数据滥用的担忧。
总而言之,AI陪伴玩具的核心是协助用户应对现实中的困难,而非让人沉溺于虚拟世界。如何在技术创新、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这一赛道的未来赢家。
图源 / 豆瓣《泰迪熊Ted》官方剧照
更多AI行业最新资讯新闻信息请关注AI人工智能网站--AITOP100平台--AI资讯专区:https://www.aitop100.cn/infomation/index.html